幾年前,若是大家還記得,刮起的是名人結婚/生子潮。為什麼印象那麼深刻?因為我們家小妹也在那一波浪潮中被長輩掃到。
「幹嘛一直問什麼時候要結婚呀!我就說不急,結果緊接著被譙一大堆。什麼『你看人家都在生小孩了,阿妳交往那麼久連婚都不結一結⋯⋯』一大堆話通通跑出來。拜託,現在結婚生小孩的明星,都是姊姊好嗎!她們幾歲我幾歲,要不要先去做功課啊。」
小妹的委屈,全寫在臉上。
好了,這下,開始了名人離婚潮。我很為小妹打抱不平。那些叫她結婚去的人,怎麼不在此時此刻跟她說:「其實不結婚也蠻好的,人生少了很多麻煩事⋯⋯」非常時期,倒是噤聲不語。
生為80、90年代的我們,是心理上的「三明治世代」。我們的父母,還沿襲上一代的脾性,用傳統方式與之期待或溝通。我們自己,卻又從小就接受新時代的灌輸,畢竟經歷了從電話撥接網路到光速網絡世代,新知學習、競爭等種種壓力,無法言喻。然後,連自己都還沒有搞清楚自己真正的樣貌、習性,又喀噹就到適婚階段:沒對象,沒進入婚姻的,先被上一輩酸過一輪,最後舉凡家庭聚會逢年過節通通成了惡夢一場;然而進入婚姻的,卻在裡面以未長大的巨嬰姿態相愛相殺,另有親戚五十在這場婚姻大戲裡粉墨登場。最後婚與不婚,都成了人生悲劇。
如果問我,婚與不婚?我沒有既定的答案,或建議。畢竟我身邊的朋友們,都在各自人生的風景中:未婚,穩定交往,已婚,已婚有孩子,新手父母,有已經開始頂嘴孩子的爸媽(然後爸媽又想掐爆小孩),他們各自勾勒出各自的動人,還有惱人事項。
在這件事情上,我想談談二要一不。
要認識自己
認識自己真的是第一要件。其實動念想寫文章的原因也正是看到這篇分享:「女人不要把重心都放在小孩身上」 人生要了無遺憾,你必須先學會愛自己。
將眼光回到自己的身上,你會發現自己具有許多被遺忘的力量。知道自己站的位置,往地面紮根,與自己的關係慢慢變好,你會發現快樂不假外求啊。
雖然它的分享是著墨在女性熟齡生活,但核心內容卻是男女都適用,尤其上面這段話。你的眼光,有沒有好好在自己身上停留過呢?我們過的現代生活,常像是被一波又一波浪推著前進,每天一睜開眼,就被應做清單追著跑,等清單完成時,又是筋疲力盡躺在床上的那一刻。你好好看見「自己」過嗎?
每天找個時間,傾聽內心的聲音。你真實的樣貌是什麼?和現在外人看到的自己差多少?這些差異,帶給你的是「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動力」,還是「掩蓋了自己真實的聲音」。這樣的自己,快樂嗎?如果不快樂,能從哪些部分開始調整?
真實面對自己後,無論是選擇單身,或是進入婚姻,抑或成為父母,才能在每個角色上悠游自得。
要設立人際界線
你是那種總是什麼都好的「好好先生/小姐」?久而久之,別人覺得反正你都好,就再也不關心你的意見,擅自幫你決定人生的一切大小事項。然後突然有一天,你實在當無聲人當到委屈至極,便突然歇斯底里,和所有的人關係都鬧翻了。
就算你不擅長,現在開始練習設立人際界線吧。勇敢表達自己的喜歡與不喜歡時,身邊的人也會被迫調整跟你相處的依據。
不做不像自己的事
我曾經在這件事情上迷惘過。因為太在乎別人期待,所以總以別人的眼光,做自己人生的事。但是,日子久了,角色扮演的不是自己,終究會累的演不下去。何不給別人一個,從一開始就認識「真正的你」的機會,合則來,不合則散。
問過幾個未婚、已婚,都過的自信光彩的朋友,要怎樣可以活得跟他們一樣。他們的回答都是:「做自己。」我其實聽到都啞然失笑,因為他們在我的眼光裡,都是「超會做人」的:就是那種把從0歲嬰兒到100歲人瑞,都按耐得服服貼貼的人。
我想,或許是因為他們都先做自己,給了內在自己足夠的養分和耐心關照,才會有精力去外在世界「打怪」吧。
婚與不婚,都只是人生選擇題的其中一題。只有你可以為自己決定,怎麼過,要過的怎樣。
DivorceInnerSelfMarriageRelationships婚姻